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杨超:“没那么多英雄情结 只想多传播正能量”
穿着球衣飞赴缅甸曼德勒震区,救出被困125小时司机
4月15日晚,在中超第7轮深圳新鹏城主场3∶1战胜长春亚泰的比赛现场,深体天蓝色的看台上有一小片红色的区域。这不是客队球迷区,而是新鹏城俱乐部给“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”专门准备的看台,红色的着装是他们的救援制服。刚刚从缅甸震区救灾归来的杨超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专访,他说:“我没那么多英雄情结,只是想多传播正能量!”
■杨超就是穿着这件球衣前往缅甸救灾。
■4月15日,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受邀到深圳市体育场看球。
●穿着中超球衣赴缅甸救灾
“新鹏城球衣就是深圳的名片”
3月28日下午2点,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发生里氏7.9级地震。地震的消息传来,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就立即在内部讨论去前线救灾的事宜,报名参加的人有20多个,包括44岁的杨超。“下午5点,我们就确定了第二天前往缅甸救援,但在去之前,我也定好了要去深体看比赛,这是新深体的首秀,也是新鹏城今年的第一个主场,得去。”杨超说。
赛季前2轮,深圳新鹏城一胜一负,第3轮在刚刚重建好的新深体亮相,球迷都充满热情。这场比赛,一共吸引了31205名观众到场观战。遗憾的是,深圳新鹏城在主场3∶4负于“升班马”云南玉昆。杨超说:“我觉得,如果再有一点时间的话,新鹏城是有机会把比分扳平的。”
来不及对失利感慨太多,杨超赶紧回家收拾行李。因为个人行李只能是一个背包,所以除了带上必要的私人用品之外,杨超只带了两件T恤——包括看球时穿的那件天蓝色的新鹏城球衣。杨超解释,带球衣去基于两点原因,“我带的两件T恤都是快干衣,球衣符合快干的特点;另外,我认为球衣也是城市名片,新鹏城球衣就是深圳的名片。”
3月29日,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的23名队员带着一条搜救犬和超过1吨的救援物资从宝安机场启程。由于没有直航,队员们只能先飞到泰国首都曼谷,然后转机飞往缅甸旧都仰光,从仰光起飞再经停内比都(缅甸新都)才抵达曼德勒。尽管深圳救援队一路上马不停蹄,但到震区时,已经是当地时间3月30日上午9时。
●救出被困125小时受困人员
“创造国内救援队境外新纪录”
缅甸时间和中国时间有1.5小时的时差,但用杨超的话来说,救援队向来是没什么时间概念的,救援必须马上开始。深圳救援队在抵达灾区后立即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,在确定后勤人员之后,15名救援队员分成了三个小组,按批次实施前线救援。
由于英语流利,杨超在前线做信息联络员,“我们要和许多不同国家的救援队交流,特别是前方救援时,我们要一直保持沟通。”
■杨超在曼德勒的灾区协助其他救援人员勘察情况。
杨超有着丰富的救援经验,但缅甸酷热的天气和蚊虫的叮咬还是出乎他的意料。3月底、4月初,缅甸的气温已经达到40℃,体表温度更是夸张到45℃,在这个气温下的救援作业难度倍增,队员们穿着防护服、戴着头盔和手套,很容易呼吸困难和缺水中暑。
此行缅甸,深圳消防向深圳救援队无偿提供了两台生命探测仪。杨超告诉新快报记者,这两台生命探测仪帮了他们大忙。3月30日下午,深圳救援队就在倒塌的“长城饭店”准确定位到了有生命体被掩埋。随后,深圳救援队和俄罗斯救援队立即商量并确定了救援计划,“我们想了很多办法,最后决定从侧面破拆,并于次日凌晨救出了一名35岁的女性。”救援队当时并不知道,这是一名孕妇。
4月2日,在曼德勒的另一家酒店,深圳救援队还配合中国救援队与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救出了一名52岁的男性司机。这名司机被营救出来时已经被困了125小时。“救出被困125小时的幸存者,也创造了国内救援队在境外救援的新纪录。”杨超说。
●在灾区录制视频火爆全网
“没想过火, 只想传播正能量”
深圳救援队的营地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停车场,救援队在这里搭建起帐篷,但因为灾区条件有限,洗手间和浴室都很简陋,吃饭也都是以当地食材为主的大锅饭。“好在国家队在,我们也有主心骨,无论是出去救援还是回来休息,心里都更加踏实了。”杨超说。
杨超口中的国家队是“中国救援队”和“中国国际救援队”。“我们是社会力量嘛,和国家队会合后,就听从国家队指挥了,统一调配,但在国际救援中,人家就认为我们都是一体的,都是中国救援形象。”
在营地休息期间,杨超也没忘关心一下深圳新鹏城的战绩。为了表达对球队的支持,杨超穿着新鹏城的球衣录了一段视频。“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缅甸的曼德勒,同时我也是深圳新鹏城的球迷。3月28日深圳新鹏城的主场揭幕战后,我第一时间来到了救援现场。就像新鹏城的口号(深爱此城)一样,我希望能为曼德勒尽一份力。”杨超把视频发给了球迷会的会长,但他没想到这个视频很快就传遍了互联网。
4月3日起,这段视频就通过深圳新鹏城俱乐部的官方视频号传播开来,并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球迷的密切关注。大家纷纷留言点赞,“正能量球迷”“大爱无疆”“平安归来”。
提及视频火爆全网,杨超表示,他在录制时从没想过会不会火。“无论是做球迷,还是做救援,都要有一颗平常心,”杨超说,“我没那么多英雄情结,只是想多传播正能量!”
●13年来四次参加国际救援
“救援不是靠蛮力,要有技能”
自2012年加入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,杨超已经参加过尼泊尔地震(2015年)、印度尼西亚海啸(2018年)、土耳其地震(2023年)三次国际救援,这是第四次。杨超很感激家人对他的支持,“他们就算不理解,也不会真的问太多,但会反复叮嘱我注意安全。”
杨超有一儿一女,已经15岁的女儿情感细腻。去曼德勒的路上,由于没有信号,杨超的手机长时间收不到讯息,在营地连上Wi-Fi之后,杨超才发现女儿发来了很多消息:“爸爸,你到了吗”“爸爸,你在干嘛”“爸爸,你要记得睡觉”……直到救出孕妇之后,杨超才来得及发信息给女儿,说刚刚救出了一个阿姨。女儿回复:“爸爸,你真棒!”
看到女儿发来的话,杨超甚至感觉抱愧,他说:“我们出来是帮助别人没错,但可能也的确对自己家人的关怀有些缺失,但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我希望我的这种行为能影响到孩子,让他们也能够成为善良的人,成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。”
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目前有767人,其中女性占一半,年纪最小的12岁,最大的将近70岁。除了前线救援之外,他们还会做一些安全宣导的社会服务工作。杨超表示,国内的救援队分为不同级别,深圳公益志愿者联合会在今年3月刚被广东省应急部门确定为一级资质(最高级)。“救援不是靠蛮力的,不是有一腔热血就行,而是必须要具备相关技能,我们这些‘老兵’也要经常参加培训,去掌握新设备的使用。”杨超说。
●涨知识
加入救援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?
作为社会公益组织,救援队对一线救援人员的要求比较高,申请者一般需年满22周岁。在正式加入救援队之前,申请者要先学习理论课,同时还要进行体能考核。在专业技能方面,救援队员要参加城市搜索(地震坍塌)、高空绳索(坠崖)、水域救援(洪灾)等方向的专业培训。只有通过专业培训,才能够成为救援队员。
■采写:新快报记者 王敌
■图片:受访者供图
